Facilitate the exchange of research, education, business, and culture

哈特公社的思考和小众逻辑

张家卫

编者按】世界上的事情,终极的答案就在三句话里: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今天的现实里,我们也在找寻昨天的踪迹,力图回到最初的原点。“公有制”,这个曾经对现实社会终极理想的乌托邦,发源地是德国。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和最初的理想有了很大的差距。而又有一群来自欧洲的小众人群,在数百年前开创了另一种形式的“公有制集体农庄形式”–哈特公社,至今留存于世,基本保持着创建之初的理想及运作方式,并散落在世界各地。灰熊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张家卫教授、研究员吴鹏先生,为寻求“小众模式”的原始密码,实地探访加拿大的哈特公社,一种在世界上非常独特的组织形态,并撰写专稿探讨哈特公社。本公众号特别将两位研究员的沥心之作编辑成哈特公社的系列文章,分六期刊出,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1. 哈特公社的历史

2. 哈特公社的思想基础

3. 哈特公社的今天

4. 哈特公社的实地探访

5. 哈特公社的思考和小众逻辑

6. 哈特公社的小众化生存

哈特公社的思考和小众逻辑

 

哈特公社的起源可追溯至16世纪,如果以这个时间为始点,则已经有了近500年的历史。如果按照1874年到达美国纳达科塔州落地生根算起,则有140年的历史。这是一个流亡的德国、奥地利和瑞士部分地区讲德语人的后代群体,实行凡物公用。因为小众,因而封闭;因为信仰,因而始终不离不弃。这样类似的北美流亡群体历史上并不鲜见,但是一直坚持公有制的却是唯一。
观察哈特公社的组织模式,我们注意到一个很有趣但也很令人思考的现象,就是哈特公社的每个集体农庄一直坚持不超过150人的上限,拥有的土地面积也始终保持在平均1万英亩的规模,走的是极小众的生存和发展路线。由于这种细胞式的不断裂变,从1874年落地美国至今已经在北美产生了462个哈特公社的村落。但是即便如此,他们也是独立于主流社会之外,坚持特立独行的习惯和操守。在交通和通讯如此发达的现代世界,这种特立独行至少从常识上看是有问题的,但是就结果来观察,似乎因为这样的特立独行和坚守,才使得他们得以在各种复杂的生存环境之下获得了生存,并且得到了发展,保持非常好的延续。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样的特立独行和坚守,哈特公社会会有今天的神秘面纱之下依然生机勃勃的生存状态吗?
我所致力于的小众模式研究,其根本意义不仅仅是小众产生的动力和土壤的研究,我更关心的聚焦点是小众如何实现引领,并被大众认可,形成可不断复制的增长模式,从而使小众具备更广泛的商业价值,最终实现小众崛起的目标。纵观哈特公社的前世今生,哈特人的集体农庄创造了小众模式(当然有其产生的特殊土壤),也实现了被我们这些大众的认可,但是其模式除了自身坚守可以复制之外,在哈特公社或者说这个社群之外,是无法复制的。尽管哈特公社的生产业绩已经让世人瞩目,比如,加拿大的哈特公社,仅占有1%的农场土地,却生产了全加拿大三分之一的肉蛋、牛奶、粮食等农场品供应,其中牛奶的供应更是占到了整个加拿大市场供应的10%,处于垄断地位,其他的私人农场主根本无法与他们竞争。但是若论哈特公社的崛起,比如说使其成为一种商业模式的主流,是很难想象的,因为这种模式离开了哈特人的土壤似乎很难存活。
哈特人有自己的信仰,按照社规和戒律封闭自己,但是他们并不拒绝新的现代技术甚至互联网,哈特人的经营头脑已经锻炼的非常灵活,他们已经成为至少是在农业领域最会做生意的一个群体,因为他们始终保持获取最大经济利益的商业诉求,以满足集体农庄的富裕生存和发展。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尽管所有的商业利益并不属于个人,而是属于农庄这个集体,但是,这个公有制的制度设计丝毫没有影响哈特人的利益驱动心,他们的集体利益意识超越了个人利益意识,这是一个集体可以超越个人的共产主义思想最好的现实例证。作为小众的群体,比如150人的社群,哈特公社的实践证明了其存在和延续的现实,但是如果在更广泛或者更广大的群体人数之中,是否可以得到实践并且复制成功呢?至少在我们目前可以认知的社群或者社会当中,我们没有找到可以匹配或者可以对比的例证。因此,我们是否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即所谓哈特公社类的小众模式仅仅可以在小众的领域里面有条件的实现,而没有办法在大众的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而失去小众模式的意义?
无论如何,哈特公社的小众模式可以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小众的模式非今天才有,至少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如影相随,尽管我们所有的人类发展的动机都是在追求大众认可和大众理想。而另外一个启示是,小众模式的存在,并不简单的依赖于理论,从哈特公社的实践意义上来说,他们或许可以存在的更久,甚至超越那些已经被大众认可的社群或者社会模式。比如,即使是被西方认可的“具有普世价值”的所谓民主模式,其存在也并非是在一种和平的环境下发展的,更多的是由于利益或者是我们可以称之为大众利益的诉求和借口而通过战争赢来的模式。而即使是追溯到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时期,也是充满了所谓正义和非正义的战争硝烟和生死搏杀。我们当然可以讴歌这样一种大众理想和追求的正义性,但是哈特公社在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依然用和平的方式存在了近500年,就不能不使我们反思这一小众模式的存在价值与和平力量。
如果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视角来思考,哈特公社的成功,是不是也就是仅限于小众甚至是极小众的人群才有意义,而对于普世众生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其没有办法被外界复制或者是在大众的人群之中被广泛推广使用。根据我们小众部落对于哈特公社的实地但是有限度的观察讨论,我们倾向于支持这一结论。因为,试想一下,如果每个农庄不是控制在150人以内的人口规模,那么这种模式是不是早就被颠覆了呢?比如私欲、野心、制度漏洞、羊群效应等。因为,150人的人数基数,不仅仅有我们心理上或者感官上的小众感觉,而且即使在人类学的理论研究上,也给出了150人这个数字以特殊的含义,即著名的邓巴数字(可以依靠一种理念或者精神而存在的独立社群)。我们为我们的这一发现很兴奋,哈特公社的成功,我们除了总结那么多成功的因素,其实,核心问题应该在这150人的数字上,即极小众的一个数字。社群的繁衍或者说复制,除了核心价值观和世界观、人生观之外,坚守的就是这个150人的邓巴数字!
那么,是不是说哈特公社的小众模式研究就没有什么意义,而是孤立存在的小众模式个例呢?我们的回答当然不是!哈特公社蕴藏其中的小众模式逻辑很有意义。共享经济、社群经济和虚拟经济是互联网时代的未来社会发展趋势,但是如何建设真正有价值和可持续生存并创造价值的社群,是个时代命题,因此,哈特公社的小众模式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实践。
如果我们可以用最简单的表述总结哈特公社的核心特点,主要有:自成体系的基督教信仰;以不超过150人为单位的独立社群;社群和社群之间有同宗同源的血缘关系,以及除了所有权之外的所有其他强链接;财产完全公有,即平等的所有权架构;半开放的社群养成和维护机制;选举但近乎终身的非轮值制度;自给自足的农庄集体经济体;牧师同时担任公社首领,政教合一的顶层设计;精神层面的需求或者约束要远远大于物质需求。
因此,我们可以从更加积极的意义上再审视哈特公社的小众逻辑:

  • 哈特公社模式的存在是符合业已存在的所谓普世价值论的基本内涵,因此哈特人有他们自己的精神家园追求,即使这一追求仍然是在基督教的教义之下;
  • 哈特公社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标准社规或者说公社模式,而且在近140年以来得到较快的不断分立和复制。至少到目前,哈特农庄之间没有发生任何即使是表面意义的争斗,一切都是那么按部就班的和谐,甚至没有听说哈特公社存在一个领导,只有传承意义上的祖先或者精神领袖们名留青史;
  • 哈特公社的集体所有制农庄模式被证明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可以被小众人群们享用,而且给社会同时创造了巨大的价值(但是加拿大社会已经很恐慌于他们的巨大经济力量);
  • 哈特公社的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对于当今如火如荼的互联网经济社会产生震撼和影响。哈特公社的小众模式至少在目前还无法称之为小众引领,但是作为一种真实的小众存在,却是最好的例证!
就哈特公社的现实意义思考,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即现代国家无不是以国家机器至上为基本架构的大众组织形式,如果回归于以150人为单位的小社群链接,进而产生大的社群或者说国家形态是否有可能,回答应该是悲观的。但是无论如何,哈特公社的小众模式还是可以给出现代国家一起启示,并且我们可以有更加乐观一些的情绪,即现代国家其中蕴藏的哈特公社逻辑,其实是很多存在的,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建立起来的物联网和人联网形态,我们必须承认共享经济、社群经济和虚拟经济是人类社会的未来并且会是一种新的常态,也许在未来我们追求人类大同的路上,会越来越接近于哈特公社的今生!
哈特公社的经济学意义思考,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哈特公社小众形态的存在和成功,再一次例证了小众行为学的正确性,例证了小众模式的历史性和趋势性,基于小众的模式设计以及坚守,实际上是取得商业成功的一条有效道路,因此我记起了我曾经在《小众崛起》书中的一句话“小众,不要死在了奔向大众的路上!”
我们正在建设的小众部落倡导的是中国式众筹的核心理念,即平等、开放和去中心化的精神,其实这是一种具体到社群意义上的互联网精神。这一理念的阐释很简单:平等,就是大家在股权意义或者说所有权意义上,是平等的,没有资本或者其他外在力量使其在所有权意义上发生架构上的不平等;开放,就是不追求社群本身的封闭或者某种唯我为大的权威,而是充满自信的平台意识和奉献从而得利的意识,即允许和欢迎所有其他的圈层或者说社群的交互,当然这里说的是交互而非颠覆,即保持自己的平台伟大而非强大,因为强大并不代表伟大,如同希腊文明的永存并不代表希腊强大一样;去中心化,并非简单意义上的无中心化,而是一种基于人人皆是木桶长板中的那一块板,即人人皆可为中心的渔网一样的网格结构,因为这样的结构是最稳固的。当然,完全的去中心化是不存在的,甚至与商业模式的实践存在悖论,但是就社群而言,去中心化的选举和轮值的模式设计,至少可以使得参与者不要把社区美好完全托付给一个你在某一个时期相信的个人,而是相信这个社群的绝大多数,相信这个社群之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让你托付美好!
思考哈特公社的小众模式,检讨建设中的小众部落的社群架构和目标,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启发:

  • 小众部落理念的坚守,是必须坚持的核心理念!我们没有宗教的信仰,但是要有基本的理念,即平等、开放和去中心化的核心理念。平等,同股同权设计是必须的选项;开放就是一种兼顾包容和奉献他人的平台文化;去中心化就是坚持选举、轮值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相关制度保证。
  • 小众部落的建设需要符合现代社会的特征,而非走回传统。哈特公社的生存现状很大程度是建立在物质生活自给自足或者说是幸福指数比较低的情况下而存在的。而现代社会的发展给与人们更多的却是物质和娱乐层面的更多享受,这应该是人类进步的一个总体特征,或者说是趋势,不应该拒绝而应该以正确的理念来追求和享受。因此,小众部落的建设应该以完全开放和现代的姿态对待股东,对待社会和其他圈层,不拒绝不反对任何有益于人类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进步。
  • 小众部落设定人数改为150人为单位,满额即分立!比如,满150位股东,即选出50人去组建另外一个小众部落,小众部落名称以不同日期作为区别,比如小众000部落。以此类推!如果在未来,可以按照一年365天的日期,建立365个小众部落,那就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新哈特公社社群了。
  • 小众部落的定位不变,依然是80/70后年轻人为主,因为这是未来;依然是以创业和投资为主要目标,因为这至少是当前大家的最主要诉求;我们核心的价值追求依然是平台文化和平台人脉价值,而非直接经济利益回报;我们坚持以股东合伙人方式,即中国式众筹核心理念和方法架构小众部落,因为这是我们通过不断的理论和实践检验出来的一种最靠谱的小众平台创建模式。
  • 哈特公社在坚持哈特人特有的精神信仰的同时,另外一个核心任务就是打造其农庄式的紧密合作结构,即物理环境的再造和繁衍能力。小众部落的起源是一种没有物理环境设计的虚拟社群,应该是一种缺憾或者说是硬伤,缺乏社群间的强粘性链接。在未来,可以发起设立一支小众部落基金,通过股东捐献和资本运作杠杆的双重聚力设计,建设小众部落的公共社群基地,用于小众部落股东们的线下定期交流和分时度假,甚至是解决未来的养老和持续社群需求。

  敬请期待第六期:哈特公社的小众化生存

您也许还喜欢